澳门金沙城中心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社区“体育夜校”塑造志愿服务新生态
  •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5-04-18
  • 点击:0
  • 来源:体育学院、学生处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红岩五色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智园十舍特设党支部积极响应,迅速组建工作专班,针对春季学期学生体育锻炼需求较大且缺少专业指导的问题,依托学生社区体育指导站的党员师生力量,成立了“红岩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团,以“体育夜校”的形式,常态化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服务。

党建引领:红色基因激活党员先锋“新榜样”

智园十舍特设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指导体院专业学生完成了体育夜校课程大纲、课程设计、教案打磨等工作,并培训选拔了首批上岗的夜校教练员,为体育夜校的顺利开课和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保驾护航。

目前体育夜校共有20名教练员,其中学生党员7名,占比达35%,他们带头承担瑜伽、游泳、啦啦操、跆拳道等高难度课程教学,并负责夜校日常教学质量督导。同时,他们还巧妙地将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相结合,如在养生太极中植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排球课程中融入“女排精神”训练传承,在润物无声中,让思政教育在体育运动中具象化。真正实现了将“红岩先锋”的示范旗帜,插在了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学校、服务师生所需上。越来越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党员师生的榜样带动下,也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争先从事助教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党员队伍的活力。

?

志愿赋能:专业服务打造体教融合“新范式”

? ?为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在体育夜校开课前,志愿服务团的同学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并发放了调查问卷2000余份,涵盖学校庠园、智园、慧园三大学生社区,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求,开设了减脂塑形、飞盘(低门槛社交)等“爆款课程”, 满足学生“塑形燃脂”“社交破冰”“文化体验”等多种需要,学员留存率超85%。越来越多的夜校教练员加入志愿服务中,不断改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指导方法,不断提升指导能力和水平,实现“输出能力-反哺专业”闭环,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奔赴。体育夜校累计开课超56课时,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

社区共建:多元场景重构学生成长“新社群”

? ?本次夜校课程的开设,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社区的实际需求,以“就近”原则,最大可能地将运动场地设定在学生社区里的运动场馆,让运动成为同学们学习之余“下楼即达”“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真正打通了从寝室到操场的“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有共同运动爱好的同学们,通过体育夜校在学生社区相识,成为“运动搭子”。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社区体育运动的参与性,也构建了多元场景的学生成长新社群。

双向奔赴教学相长构建朋辈互助“新关系

网球夜校“小白”新手刘同学经过四周的网球学习,他骄傲地说:“我以前总觉得体育特长生有距离感,报名夜校纯粹是想学点技能减肥。没想到这里的志愿者特别耐心,从握拍姿势到发球技巧手把手教,经过几周的网球练习现在我不但瘦了8斤,还在这里找到了我的运动搭子,每次网球夜校开课成为了我最期待的事!

马同学经过四周的瑜伽练习,他说:“我们这堂瑜伽课让我受益匪浅,本来我都没有意识到我的肩颈这么僵硬,通过瑜伽课的练习,肩颈有所改善,而且睡眠质量都变好了。瑜伽课程我觉得可以按照学员的需求更有侧重点地练习,总之我们的瑜伽课很棒!”

“作为志愿者,给同学们教授健身操时,我发现光讲理论他们容易走神。后来我把运动生理学知识编成‘卡点节奏口诀’,比如‘深蹲要慢起,膝盖不对挤’,现场气氛立马活跃起来。更惊喜的是,有其他学院的学员主动帮我宣传,吸引了更多的学员来加入我的课堂,教与学的边界在这里被彻底打破。”啦啦操教练何雨展欣喜地说。

当党员先锋的红色动能与青年学子的运动激情同频共振,体育夜校便超越了技能传授的单一维度,体育志愿服务也不再只是技能传授场,更是青年自我觉醒、社群共振的精神充电站,更是党建引领下全民健身与社区共治的“微型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