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4-10-24
- 点击:46
- 来源:艺术学院
10月19日-20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主办的“视听艺术传播与数字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学术研讨会暨新迷影丛书十周年发布会”在北京大学燕园校区举行。论坛的学术主题聚焦“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主要围绕后电影时代影像文化发展新趋向、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视听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创新等议题,设立了“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主论坛,以及“后电影时代的电影理论”“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视听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创新”三个分论坛。
论坛开幕式、“新迷影丛书十周年与电子游戏文化理论译丛”发布仪式、后电影时代的影像文化主论坛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地下 B101 报告厅举行。分论坛一:后电影时代的电影理论,分论坛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创新,分别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红六楼215、201会议室召开;分论坛二: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视听文化,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禄岛会议室召开。
澳门金沙城中心艺术学院教师范瑞利受邀参加论坛,并在分论坛二:人工智能技术与新视听文化,作题为《数智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的跨传播窥探》交流发言。
在发言中,范瑞利首先介绍了学校、学院的建设情况,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的内涵”“数智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的跨传播路径”“数智化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纪录片跨传播的文本化效应”为主要内容,从新时代纪录片切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智传播的相关问题。在结论上指向,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化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逻辑,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智变革,纪录片所赖以生存的媒介生态也正进行着激烈的数智转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的新时代纪录片在传播主体、制作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跨传播路径。反向观照,作为一种文本,通过纪录片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纪录片又生发出了“文献性保存+创新性传承”“话语转义+家国情怀”“娱乐审美+创作驱动”等文本化效应,无疑进一步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智传播创新的视角,推动了新时代纪录片高质量发展。
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的学术交流,助力学校社会声誉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