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城中心

中国教育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攥指成拳”行致远 “三全育人”促成效
  • 发布人:党委宣传部
  • 时间:2022-12-29
  • 点击:1702
  •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年7月,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成功入选重庆市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学校和“科研育人”精品项目试点建设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批两所试点建设的民办高校之一。试点建设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全员育人责任,抓好全过程育人环节,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特色的育人发展之路。

????强化顶层设计?

??? 打好一体化协同“组合拳”

????机遇永远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和办学治校各方面,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育人体系。

????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建设方案》,对标对表,细化10项重点任务,31项具体措施,207项具体工作;启动会、讨论会、动员会、工作会、推进会全面推动……一系列高效行动搭建起了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四梁八柱”。

????以项目驱动为抓手,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学校立项11个“十大育人”精品项目作为改革建设子项目,建设4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二级学院,聚合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1+11+4”总体建设思路,构建起“党建引领、全员协同、多面推进、十育联动、四院示范”的一体化育人路径,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在育人各个环节嵌入新时代元素,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重人科特色的育人模式。”按照创新思路,学校统筹一盘棋,突出重点培育,打造精品项目。积极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资源下沉到学生身边,构筑集党建引领、思想教育、学习交流、文化浸润、创新实践、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新平台”,把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机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学校成功入选“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中央和地方各媒体网络先后报道推介学校做法。

????在“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理念推动下,学校围绕“三全育人”建设目标任务,以管理学院为试点,探索教师党支部引领科研育人新模式。把“研究性嵌入”作为有力抓手,通过实施“科研导师制”等五大举措,整体推进课程思政、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初步形成“教学、科研、实践”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和“校、企、社、研”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架构。

????随着各项措施精准“着陆”,学校“十大育人”体系不断完善,推动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发展,提升了“大思政课”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拓宽育人阵地

????架设课内外融通“立交桥”

????“改革的生命在于落实”,这一金句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学校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以“小切口”汇集“大动能”,聚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改革、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重点难点工作,积极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找准靶心重心,破立并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并向学生社区延伸,以生为本探索思政课分类教学改革,成立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红岩精神研究中心,加快推进教学大纲、课件、案例及读本等优质特色建设。积极推动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试点,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立项市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15个;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7个、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3人;获得市级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及论文奖12项。

????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切实将各条线、各部门育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推进育人的强大合力。书记校长、领导干部协同,深挖育人资源,下沉一线走进课堂、走进学院、走进学生社区,通过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方式共同上好“开学第一课”、离校“最后一课”和培养过程中的许多“重要一课”等思政大课,让学生感悟社会变化、感受祖国发展、感染人科力量。今年9月,校长张跃光的云端开学第一课《大战大考,青春有我》用“艰难一夏”“温暖一夏”“坚守一夏”“青春一夏”讲授了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鼓励学生们把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点赞数超百万。

????打造“延伸课堂”,扩大育人“半径”,发挥育人实效。学校出台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及学分管理办法等,强化社会实践、就业实践、课程实践、双创实践等实践平台。“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形式全覆盖,经常性开展社区劳动月、社区劳动周、社区劳动日活动,吸引全校18000余名学生参与。同时,用好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山火救援、榜样先锋等鲜活素材强化育人实效,在今年8月的重庆山火和11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学校师生广泛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达3000人次以上。学校“‘新23常能’实践教育体系”“心理育人之‘阳光心理塑造工程’”等5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获批重庆市优秀团学活动品牌培育项目,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荣获多项国家表彰。

????丰富育人形式

????构建育德育心“成长链”

????学校位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抗战时期重庆办学之地——重庆市合川区草街,秉承“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学校大力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学精神,努力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学校传承发扬、践显特色。逐渐形成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理念为核心,聚行知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青年成长文化为一体的“一核四线”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人,以德润身,培根铸魂。

????开展新建楼宇命名征集、规范使用学校标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优化传唱校歌等,理念文化更加入心;打造大型校园舞台剧《记忆陶行知》、开展行知文化品牌活动培育等,行知文化更具特色;建立“退伍军人之家”平台、“军训教官培养基地”,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等,红色文化更加鲜明;打造民族团结教育优质课,立项校级课题巩固民族团结示范校创建,开展民族团结广场景观设计、民族节系列活动等,民族文化更加繁荣;启动“111”工程团学工作品牌项目建设,举办“我的中国梦”等专题文化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青年成长文化更加生动。

????如今,在学校,红色故事宣讲、演讲比赛、课程思政案例和设计大赛等如火如荼,师生们还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笔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自己爱党爱国的情感,校园时时处处都上演着一堂堂生动的思政大课。

????针对当今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大力促进心理育人,从完善课程设计、校本教材编写等入手,构建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打造“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同时,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普查、月度筛查、关爱评估等,推动四级心理干预体系实践。

????做学生的贴心人,学校以“资助育人”为抓手,充分利用学校抖音平台、“人科学工”微信公众号等,形成资助政策宣传新矩阵,以物质帮助“解困”、能力拓展“成才”为思路,实施资助政策保障、融冰暖心、自强励志、阳光助力、爱心公益等工程。开展系列比赛、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激励广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拼搏进取、全面发展。

????凝聚育人合力

????推动人才质量“高能效”

????组织力量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学校以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微党课”、情景式党课、优秀党课评比等方式加强党员教育。同时,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学生社区党工委,下设楼栋特设党支部,将组织力量向学生社区延伸。设置“党员示范岗”“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党支部活动“品牌化”建设以及深入推进党支部“对标争先”计划等,全面压实责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学校创新思维,积极营造多圈层、立体式铸魂育人网络新生态。开辟网络平台“三全育人”专栏,形成三级管理机制和新媒体矩阵;建设新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展示与实训实践一体化平台;优化美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供给,建设校级、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网络工作室等,积极参加重庆市首届网络评论大赛,获奖数量名列民办高校第一。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以网络形式授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了全覆盖。以学生的视角创作、制作图文、短视频、漫画、手绘、表情包等网络文化作品在网络育人中弘扬了正能量,并投入到网络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近三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学科专业竞赛达3.2万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900余项、创新创业竞赛奖7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56项。学生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20余万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文艺活动竞赛奖230余项(国家级别66项),学生综合素质受到广泛赞誉。

????人才培养成效不断彰显。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于同类高校,超过90%的毕业生扎根乡村、服务基层,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职业能力满意率为94.02%,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四川省金川县嘎伍岭村第一书记徐俊、“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代光坤等优秀校友。

????迈入新时代,迎来新发展机遇,学校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工作干劲,全力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用高水平改革成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优质特色的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不懈努力!?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2/27/content_618427.htm?div=-1